在微雨的清晨,站在蘇澳的停車場中,看著一排排全新 Keen Look 造型設計的全新車款羅列在前。這就是今天要試駕的主角─Toyota Camry 2.0。

一樣是看著 Toyota Camry,但小亮的心情與其他同業自是不同,因為,有 11 年的時間,Toyota Camry 是我日夜相伴的交通夥伴,其中將近 7 年的時間,更是載著我在臺北與三峽之間交通往來,快速地累積著里程。一直到幾個月前,改以公司的公務車代步,累計行駛超過 28 萬公里的第 5 代 2003 年國產 Camry 2.0G,才移交給親友,而其現在仍繼續行駛著,載著親友為事業奔走。

有 11 年的時間,這輛第 5 代 Camry 是小亮日夜相伴的交通夥伴,一直到幾個月前才改以公司的 118i 公務車代步,但這輛累計行駛已超過 28 萬公里、大多只是進廠例行保養的 Camry 2.0G,現在仍繼續在親友手上行駛著,持續累積里程中。

成功,不會是偶然

Camry 在臺灣的成功,絕對不是偶然的。對於眾多的愛車人而言,這輛車不夠有個性、不夠運動化、操控不夠好、跑起來不夠快,簡單來說,就是不夠帥。當年,我父母要買這輛車的時候,我也是這樣想。

這些說法都沒有錯,即便開了 11 年之後,我依然這樣覺得。但這樣的說法對於這個級距的車主而言重不重要?我相信車主有著不同的看法。

以我個人來看,Camry 的空間,就是最為超值的選擇。即便是 BMW 的 5 Series,或是 Mercedes-Benz 的 E-Class,這些售價 2 倍以上的豪華進口車,其乘坐空間的表現,都遠遠不及 Camry,寬敞的後座,在我使用的後期,即便放下 1 張體積碩大的兒童安全座椅,依舊能輕鬆地再搭載 2 名成人,且連體格與我一樣 XXL 等級的亦可坐得下,甚至已習慣 Camry 寬敞後座的女兒,在剛換坐 118i 的那段時間,每天都因此而極為焦慮。

5 代 Camry 寬敞的乘坐空間,讓它顯得非常超值,因為即便是 BMW 的 5 Series 或 Mercedes-Benz E-Class,後座乘坐空間都遠遠不及它來得開闊。

空間,是 Camry 最超值的配備

Camry 的空間寬敞,更不止於車室內,其方正的行李廂,容量亦極為驚人。曾經,從日本旅行回來,全家人 2 只大行李箱與 2 只大尺碼登機箱,居然可以輕鬆平躺疊放在 Camry 的後行李廂中、保留給家人完整的車室空間,即便是 Mercedes-Benz S-Class、BMW 7 Series 等豪華旗艦上也不見得能做到的事,在 Camry 上都可輕鬆做到。

不只乘坐空間出色,5 代 Camry 方正的行李廂設計,容量亦極為驚人,即便是 Mercedes-Benz S-Class、BMW 7 Series 等豪華旗艦上也不見得能做到的事,在它上面都可輕鬆做到。

配備當然也是 Camry 的強項!在 2002 年發表的 Camry 2.0 G,就已有 ABS 防鎖定剎車系統與 TRC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,全車皮質座椅及電動後擋遮陽簾也已配置,甚至還搭載了空氣清淨機,電動天窗亦在標配之列,中控臺上則有吸入式 6 片式 CD 音響,提供旅程音樂的陪伴。加上寬闊的車室空間,以不到百萬元的價位而言,其在日常行車的舒適性與豪華品牌同尺碼的產品相比,雖不中、距離亦不遠,對預算百萬以內的買家而言,其 C/P 值之高,競爭對手無人能出其右。

小亮的 5 代 Camry 2.0 G,配備有 ABS 防鎖定剎車系統與 TRC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,全車皮質座椅及電動後擋遮陽簾也已配置,中控臺上則有當年已相當豪華的吸入式 6 片式 CD 音響,對於預算百萬以內的買家而言,其 C/P 值之高無人能出其右。

沒修過「大條」的,持有成本低廉

而以持有成本來看,以小亮行駛里程之高,幾近計程車使用的狀況,除了例行保養之外,印象中只換過一次水箱風扇,引擎與變速箱都沒有更換過。幾次變速箱換檔振動較大,以為需要花大錢修理時,換了變速箱油後,又回復生龍活虎。引擎腳換過兩次、防水膠條換過一次、避震器換了 1 組,這些都列為耗材,問題不大。較特別是駕駛座的安全帶換了 3 組,但其最主要是小亮的車充當公司的公務車,使用頻繁,常有同事下車時沒有注意將安全帶收好,造成彈性疲乏。但整體而言,一般開車族最害怕的「大條」項目,Camry 一項都沒有修到,讓小亮與修車廠老友的感情逐漸的疏遠。

空間大、不太需要修理、加上折舊率低,整個使用成本上的優勢,讓 Camry 從家庭取向買家中脫穎而出。而氣派的造型,對於中小型企業的主管而言,又恰如其份,讓其也獲得不少商用客戶及中小企業主的偏好。此外,隨著 SUV 市場的風行,中大型房車市場的區隔不斷的萎縮,加上進口稅制與匯率的變化,進口相對於先期投資高昂的國產投產,在商業上更為正確,使得競爭對手逐一選擇進口取代策略,也讓堅守國產中大型轎車市場的 Camry,市佔率從 5 代、6 代、7 代的五成,一路上升達到 85%之高,也造就了 Camry 的傳奇故事

圖上的第 5 代 Camry 是首度導入國產的 Camry 車系,總代理和泰汽車於 2002 年 3 月正式在國內發表,提供 2.0 升直列 4 缸及 3.0 升 V6 兩種動力型式,推出後亦成為國產中型房車市場上的銷售冠軍,圖中於 2006 年發表的第 6 代 Camry,原廠賦予它較為年輕俐落的樣貌,在豪華氣派的身形下多了一絲動感;圖下的第 7 代 Camry 則於 2011 年上市,並於國內首度導入 Camry Hybrid 車款。
廣  告

是否能更精進?

在這樣的氛圍之下,這次改款的動作,對於 Toyota 在臺灣市場變得極為重要。對總代理和泰而言,必須向日本原廠證明這項產品的銷售量,仍是值得在臺灣投產販售,而不必如其他同級產品,改以進口替代的方式。而對於一位 Camry 車主的我而言,所注意的,自然是 Camry 長來以來的優勢,在新車上是否延續甚至更加精進。

第 5 代 Camry 造型較為老氣,第 6 代在穩重與年輕化之間取得極佳的平衡,第 7 代的產品則是顯過於方正,直到小改款後才經過適度的調整,以年輕風格為取向,但在線條的轉折與變化上加入適當的圓潤,讓線條更為輕盈柔和。

從外觀來看,全新改款 Camry 所換上的 Keen Look 造型,可說是近年來最為年輕化的造型。第 5 代產品在造型上顯得較為老氣,第 6 代則在穩重與年輕化之間取得極佳的平衡,有著恰如其份的飽滿,固守了 Camry 所鎖定之商業客及中產家庭的市場。第 7 代的產品則是顯過於方正,燈具與飾條都充滿了銳利的折角,視覺效果顯得過於強烈,是這幾代產品中,個人較不欣賞的設計。

第 7 代 Camry 小改款的車頭外觀更突顯動感,與改款前最大的差異在於車頭五官更向兩側延伸,水箱護罩面積縮小,但上緣的鍍鉻飾條則點綴出層次感,同時也將左右兩側的銳利頭燈組串聯。

Keen Look,年輕化,圓潤柔和

這點,在這次的改款工程中,均經過適度的調整。Keen Look 設計雖以年輕風格為取向,但是其在線條的轉折與變化上,都加入了適當的圓潤,讓整個線條更為輕盈柔和,少了改款前的尖銳,卻又不減損其氣派與豪邁,相當不凡。而在車尾部份,原本粗大的鍍鉻飾條適當地縮小,與燈組鑲嵌合,後保險桿亦加上略為向下分開的折線,讓整個後方視野的亦更為細膩。繞車走一遭,視覺上的感受較改款前有著長足的進步。

小改款第 7 代 Camry 的車側於車門下緣處導入鍍鉻飾條,並佐以鈑件摺線,車尾同樣也進行了不小幅度的改變,車尾燈組改以較方正規矩的樣式,連貫兩側的乃是較細之鍍鉻飾條,與車頭樣貌呼應。

優異空間豐富配備不變

坐進車室內,很令人高興,Camry 傳統的大空間優勢,歷經多次的改款之下,依舊被完善的保存下來,尤其在開了幾個月的 118i 之後,這種前、後座都可同享寬敞、自由伸展的車室空間,著實是令人懷念的。

小改款第 7 代 Camry 保留了大空間的優勢,且前、後座都可同享寬敞、自由伸展的車室空間。

在中控臺上下掃視了幾個來回,Camry 的配備仍屬豐富。所駕駛的 2.0 尊爵版,左右獨立恆溫空調、CD 音響、8 向電動座椅、Smart Entry、Push Start、電動天窗等,都列為標配。11 年前便已配置的 TRC,在這代 Camry 上仍有配置,唯其開關位置被挪動到方向盤的左側。我想,除了中控臺整體設計風格的考量外,亦有希望透過人因工程設計,讓駕駛不要輕易關閉此功能的意圖。

小改款第 7 代 Camry 內裝部份有著明顯的改變,包含中控台的鋪陳、儀錶板樣式、車內飾版等細節處皆與改款前有所變更,並導入深色木紋飾板與皮革搭配,圖中的 2.0 汽油引擎車型配置四輻式方向盤。

乘坐更為精緻

啟動了引擎,將車輛按照著計劃向北開動,與協同作業的同事集合。穿越蘇澳市區,按著地圖前往國道 5 號的交流道,行駛在砂石車常行駛其上的不良鋪面,很明顯的,改款 Camry 的乘坐表現,又再次的精進了。路面的起伏,在 Camry 輪胎駛過之後,帶來的餘震明顯獲得更為精密的吸收,讓車室乘坐的舒適性,較過去的產品大幅成長,讓我印象深刻。

改款 Camry 的乘坐表現相當出色,餘震明顯獲得更為精密的吸收,讓車室乘坐的舒適性,較改款前大幅成長。

在駛上國道之後,隨著車速的提升,底盤調校的精進更為明顯。在落差較大的伸縮縫中,底盤傳來的音響亦較過去車款更為輕微,有著良好的隔絕與吸收,帶來中大型房車市場所著重的良好乘坐表現。不大的風切噪音,再加上車室良好的隔音,Camry 的乘坐表現,是令人印象深刻的。

改款 Camry 底盤調校的精進更為明顯,底盤傳來的音響亦較過去車款更為輕微,有著良好的隔絕與吸收,帶來中大型房車市場所著重的良好乘坐表現。

全新動力組合表現不俗

在筆直的高架道路上,亦讓我有機會可以嚐試這款全新的 2.0 升引擎。

一開始踏下油門踏板,小亮略感到失望,因為近期習慣了渦輪增壓引擎在低轉速域的卓越輸出,對於這具自然進氣引擎在低轉速域的空虛,感到極度的不適應。然而隨著轉速錶跨過了 2,000 轉的標線,加速的力道明顯的紮實起來,在國道上亦逐漸與緩速前進的車流拉開了距離。

這款全新的 2.0 升引擎隨著轉速錶跨過了 2,000 轉的標線,加速的力道明顯紮實,變速箱的換檔極為敏感,在油門鬆懈之時,變速箱就會輕巧的換上高檔位,換來更好的節能表現。

這具全新的引擎,在 2,000 轉至 5,000 轉之間加速的力道頗為紮實,但是在環保節能的趨勢之下,變速箱的換檔極為敏感。除非駕駛積極地將油門踏著,否則在油門鬆懈之時,變速箱就會輕巧的換上高檔位,換來節能的駕駛。而在儀錶組最右側的油耗表,若是瞬間油耗在每公升 15 公里以上,還會亮起「ECO」燈號,做為給駕駛人的獎勵。

長期駕駛 Camry,讓我知道 Camry 的 4 輪獨立麥佛遜結構,其實有著不算差的操控反應,而隨著這次改款更為精進的調校,讓 Camry 在彎道上的反應亦同步地有所提升。

由於取景的緣故,集合地點約在山區,正好讓我有機會來開開 Camry 在山道上的反應。

長期駕駛 Camry,讓我知道,Camry 的 4 輪獨立麥佛遜結構,其實有著不算差的操控反應,而隨著這次改款更為精進的調校,讓 Camry 在彎道上的反應亦同步地有所提升。較大的胎框、略低的扁平比,讓輪胎對於方向盤的反應都更為直接,轉向的反應較過去亦更為直接而快速。此外,167 匹馬力的 2.0 升引擎,搭配 6 速變速箱的設定,在山道上的反應極佳,對於油門的呼喚,總能快速的供給需要的加速力道。總體的綜效,讓 Camry 2.0 在彎道上,也是能帶來一些的樂趣。

全新 Camry 較大的胎框、略低的扁平比,讓輪胎對於方向盤的反應都更為直接,轉向的反應較過去更為快速。加上新動力在山道反應極佳,對於油門總能快速供給需要的力道,讓 Camry 2.0 在彎道也能帶來一些樂趣。

激烈操駕車尾略感虛浮,Hybrid 操控平衡較佳

然而,全新的 Camry,受限於機械結構、配置與市場定位,隨著車速的越提越高、進彎煞車的越踩越重,先天重心偏前的問題仍舊與之前的世代相同。在激烈的彎道進出之間,車輛的重心明顯集中在前輪之間,後軸明顯負載較低,讓後軸傳來的路感顯得較為空洞、虛浮,沒有能給車手運動化產品那種牢牢抓住地面的紮實感。以乘坐舒適性為首要目標設定的懸載系統,在巨大車身的左右側傾之下,更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受。

全新的 Camry 先天重心偏前的問題仍舊與之前的世代相同,較為空洞、虛浮,沒有能給車手運動化產品那種牢牢抓住地面的紮實感。

相對起來,同樣車體,但採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 Hybrid 車型,在動態表現上就較 2.0 升車款來得佳。在後排座椅下的鎳氫電池,讓車輛前後的配重更為均衡,也因而在進出彎道之時,有了更為均衡的表現。

相對起來,同樣車體但改採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 Hybrid 車型,在動態表現上就較 2.0 升車款來得佳,主要的差亦在於後排座椅下的鎳氫電池,讓車輛前後的配重更為均衡,彎道表現更加出色。
廣  告

表現更精進,傳奇勢將延續

隨著政府對於油電混合動力系統補助的減少,使得 Toyota 在產品的配置上不得不做出調整,讓 2.0 升自然進氣引擎再次成為 Camry 車系的重點,甚至在內部評估來看,佔比可能超過 7 成。

以一位前 Camry 的車主來看,改款後的 Camry 2.0,仍保有著 Camry 長期以來的各種優勢,並進一步的精進,而全新的引擎與變速箱,讓其不但兼顧現代消費者對於動力的需求,同時有更為優異的油耗表現。從我的角度來看,Camry 的傳奇,還會繼續延展下去。